2010年6月6日 星期日

《阿凡達》──反思電影是甚麼

監督: James Cameron
年份: 2009

此文章刊登於香港電影評論學會


《阿凡達》上映後,引起不少討論,有評論讚嘆CGI等數碼科技的進步,為電影發展揭開新的一章;亦有評論從文化研究的角度批評導演占士金馬倫所帶出的世界觀。從這兩個方向,本文希望透過《阿凡達》這部電影,反思電影是什麼,從而探討它如何成為電影發展中的重要里程碑,以及與世界觀的關係。

如果電影與動畫的最大分別在於再現(representation)與擬像(simulation) – 電影再現我們的真實世界;而動畫則模擬我們的想像世界,那麼現今數碼科技的進步,電影與動畫的分別越來越模糊,再現與擬像的分野也越來越不明顯,就如《阿凡達》利用CGI打造的Na'vi 世界Pandora,在讚嘆電腦技術的鬼斧神工時,筆者不禁在想,我們是在看一部電影,還是一部動畫﹖數碼科技的進步融合再現與擬像,逼使我們從一個新的角度檢視電影是什麼。

要反思電影是什麼,難免牽涉到安德烈 · 巴贊有關電影本體論的概念,又或者說,「電影是什麼」也是巴贊一直以來提出的大問題。簡單來說,電影是透過攝影機記錄現實世界,姑勿論它的戲劇性,或它有多「現實」,電影所指涉的仍是我們身處的世界。即使將它細分為我們日常生活的世界(ordinary world)或超越我們日常生活的世界(extra-ordinary world),電影所再現的是仍是現實世界。不少電影中所拍攝的場景就是城市中的某一角,那裡的特色被呈現,如果你願意,你可到那裡一遊,這再現的就是日常世界;而在《阿凡達》中,人類的軍事基地便是超越日常生活的世界,這並非於現實不存在,而是非我們可經驗到,除此之外,它是經過電影的打造,如場景的佈置,所營造出來的世界,但無論如何,這也是現實世界。

但數碼科技的進步,使人們的想像更真實地表達出來。《阿凡達》並非第一部電影結合再現與擬像,試想想接近十年前的Jurassic Park (《侏羅紀公園》),電影中的主角不是帶我們進入一個有恐龍存在的想像世界﹖那個恐龍存在的世界是多麼像真(verisimilar)。其他科幻電影何嘗不是這樣﹖就以占士金馬倫以科幻為題材的電影為例,《未來戰士》、《異形續集》等不是利用科技讓電影帶我們進入想像世界﹖只是《阿凡達》將此推到極致。如果說《侏羅紀公園》是由當中的角色帶我們進入恐龍世界,現實世界中的人類仍然存在於想像世界,那麼《阿凡達》的Pandora,連主角也幻化為CGI的Na'vi人,Pandora所建構的世界可否說是一個完全擬像的世界,連半分現實世界的再現都沒有﹖沒有演員參與,沒有現實世界的再現,這是一部電影,還是一部動畫﹖那《阿凡達》中,有關人類軍事基地世界的部份是電影﹖有關Na'vi世界的部份是動畫﹖《阿凡達》穿梭於兩者﹖

現實與擬像的交織,是時候重新界定電影與現實的關係,或者我們不應再受真實與真實再現這二元框架所限,重新檢視電影與現實及想像世界的關係,尤其電影與人的關係。《阿凡達》中的Pandora是烏托邦世界,或者至少是導演眼中的理想世界。透過現實與擬像的穿梭、融合表達這世界。無論各方是否認同這是理想世界,甚或批評它的帝國主義、宗教意味,電影做到的就是將人的想像表達出來,或者我們更應從人文的角度去探討電影是什麼。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